|
如果各位覺得剛周六沙田賽事贏錢很容易,那要恭喜你們,不過對於研究香港賽事,尤其是像筆者研究來港新馬,上周六可說是可悲的日子,乘周三沒有新馬初出,在此分析一吓。
先講自購馬,上周六四班四場賽事中,其中兩場有J及K布馬上名,分別是「戴宗」及「旅遊小子」,不過,兩駒在新西蘭時都是贏一些水準極普通的處女馬賽,但在港連三班也沒有能力取勝,要到四班才起作用,其他如「旭之光」等更不用說。
近年馬會希望馬主們引入高質素自購馬,當然「長有」、「閒話一句」甚至「至勇威龍」都是好例子,但其餘的是否可以帶動香港賽事水準上升呢﹖
問題之一是金融海嘯後部分馬主身家收縮,但中了籤也要買馬,造就了一些混水摸魚的馬販,將馬匹外地戰績誇大,甚至標榜用得少進步空間大,來吸引沒有時間研究的馬主們。結果他們在將貨就價下引入劣質自購馬。
自購新馬方面,雖然有「較量」、「特好」及「武士神駒」取勝,但同場對手如「又靚又叻」、「君威」及「齊齊威」毫無競逐水準,美其名可說是遲熟,需時適應,但現時功利主義的香港馬圈,又有幾多馬主有耐性等呢﹖過去兩年澳元及紐元高企,令欲本小利大的馬主買不到好馬來港,故今年四班賽充斥一眾水準較次的馬匹。估計要待來年經濟好轉,香港馬主在拍賣場中大展拳腳,才可望將形勢扭轉。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