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昨文提到媒體戰已是由電子媒介所主導,而最常接觸這些媒介的又是誰?自然就是社會未來主人翁的年青人了,而作為七十後的筆者,亦深深體會到年輕人如何被電腦、手機等「訓練」至惰性盡現。
求知慾是人類不停進步的根源,然而新一代的人們愈見依賴網上的資料,習慣打一個關鍵詞就可找到自己需要的資料,但卻疏忽了求證過程,與及摒棄了自行思考習慣,長此下去絕對是惡性循環。
數年前在台灣的網路上開始出現「懶人包」,顧名思義就是將繁複的事情簡單化,然後再灌輸予瀏覽的民眾,表面上是十分方便的事情,但事實上卻往往被有心之士利用為斷章取義的工具。以早前台灣反服貿事件為例,某些傳媒就刻意製作了立場偏頗的懶人包在網路上發放,令最初的民情顯得一面倒,及至後來有學者指出問題所在,民眾才逐漸覺醒,可是過程中別有用心的一方從中獲得了多少的好處,已是難以計算。
縱使如此,也真的佩服懶人包的發明者,因應人性的弱點去創造出如此一種工具,而很明顯的這種工具就是針對思考能力愈來愈低的年輕人。由此看來,不難明白為甚麼近年後生仔的思考模式總是與前人大相逕庭了吧。 |
|